1955年全军授衔结果公布之后,各大野战军的高级将领们陆续启程赴京,准备参加盛大的授衔典礼。就在这时博远配资,三野名将王必成心中却涌起了几分复杂的情绪。他本被评为中将,按理说与他同级的将领大多也是这一军衔,本该心平气和。但偏偏同为三野“叶王陶”三虎将的叶飞,获得了上将衔。尽管两人是多年的挚友,私交甚笃,王必成仍难免有些失落,甚至鬼使神差地产生了想要“争一争军衔”的念头。
王必成深知这种事不便直接开口,于是找到了当年三野的副政委谭震林,希望他能帮忙向总干部管理部反映一下情况,替自己说几句公道话。王必成并非毫无底气,他早在1930年就已入党,比叶飞还早两年。在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岁月里,他与叶飞多次并肩作战,职务高低差距并不大。只是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叶飞出任第10兵团司令员,这才高出他半级。谭震林为人爽快,听罢当即答应替他转达。
展开剩余70%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没有王必成想象中顺利。谭震林去见罗荣桓元帅,却遭遇了当面拒绝。罗帅不仅没有答应,还直言他们二人“觉悟不够”,不应为这种事情来求情。革命从来不是为了军衔与肩章,功勋已在历史中铭刻。罗帅的大公无私令人敬佩,王必成最终依旧是中将军衔。但令人疑惑的是,王必成与粟裕关系极为亲密,既是手下虎将,又有多年私交,他为何不找粟司令出面,而偏偏要托谭震林转达呢?
其中缘由博远配资,首先在于情感顾虑。新四军时期,王必成与叶飞同为江北指挥部下辖纵队司令,均受粟裕调遣。后来粟裕任第1师师长时,麾下三大旅长正是“叶王陶”。这几人私下情谊深厚,王必成担心若因嫉妒叶飞军衔而求助粟裕,会让老首长心生失望,甚至影响彼此情谊。他敬爱粟裕,更在意在老首长心中的形象,因此选择避而不谈。
其次,还与一段往事有关。早在红军时期的“南阳事件”中,因执行上级错误命令,粟裕曾扣押叶飞,并导致后者受伤险丧命。虽然两人事后冰释前嫌,但这种生死间的隔阂始终存在。后来在金门战役中,叶飞兵团出现严重失误,幸得粟裕力保才免于处罚。可以说,粟裕对叶飞心怀愧疚,又有保护之情。王必成若提出与叶飞平级的诉求,无疑会让粟裕难以取舍,因此他慎之又慎,不敢开口。
最后,王必成考虑的是实际效果。无论粟裕还是谭震林,当时都未直接参与评衔工作,而真正掌握决定权的,是主管干部工作的罗荣桓。相比之下,谭震林在党内军内的分量和直接渠道,或许更便于沟通。再加上谭震林性格直爽,乐于为部属出头,王必成才会选择这条路径。只是事与愿违,最终结局依然未能改变。谭震林事后还半开玩笑地自嘲:“看来我的面子不够大啊。”
值得一提的是,罗荣桓对授衔工作极其慎重。他不仅追求制度的公正,也很关心将领们的心理感受。虽然没能提升王必成的军衔,但他亲自找王必成谈话,详细解释了叶飞被授予上将的原因。毕竟在解放战争后期,叶飞的职务与贡献更为突出,同时他还是归国华侨的代表人物,影响力远超常人。王必成并非小心眼之人,听罢心生惭愧,连连向罗帅道歉。自此,他再也没有提过军衔之事,表现出一位将军应有的胸襟与格局。
发布于:天津市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