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迅速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进掌心策略,昔日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最终以一场惨烈的战役收场。随着战事结束,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随之而来:这支在二战中被视为日本最强的军队,其庞大的军事装备最终流向了何处?
长期以来,民间有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说法,认为自一九四五年起,苏联便将大量缴获的关东军武器装备移交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电视剧《亮剑》中,主角李云龙调侃老兵时那句“你在这里捞了不少钱吧”,正是对此传闻的一种艺术化表达。这便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的迅速崛起,难道真是靠“捡洋落”才得以实现的吗?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展开剩余77%确实,在一九四五年,来自各地的“东北人民自治军队”进入东北后,收获了不少日军遗留下来的装备。例如,周家美率领的冀热辽十八兵团,从驻锦州的苏联军方手中接收了上万支关东军枪械以及五十余门火炮。而最先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部队,则获得了超过两万支日本枪械与一百五十余门大炮。到了当年年底,苏联交付给“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器材已达到十万支枪械与三百门火炮。与此同时,散落在民间和山林中的关东军武器也被陆续搜寻出来。仅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七年间,各地解放军部队便收缴了七百余门大炮和六十多万枚炮弹,甚至组建起装备精良的炮兵连。可以说,东北解放军的第一批炮手,就是在这类“洋落”中培养起来的。
然而,如果与苏联红军缴获的庞大战利品相比,中国方面得到的装备其实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中共党员李长林曾指出,苏联共收缴了五十万余支日本枪械、一百六十多辆坦克及一千八百多门大炮。最终转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约只有三十万支枪械、二十余辆坦克和一千六百余门火炮,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轻型武器与迫击炮,而真正的重型装备基本被苏联运回本土,作为战后重建的工业原料。
随着一九四六年局势变化,能够“白捡”的机会越来越少。自此之后,装备的获取更多依赖“易货交换”。一九四七年,东北分局便以“一吨换一吨”的方式,用积攒下来的废旧钢铁向苏联换取关东军的重型设备。朱瑞甚至与苏方达成交易,以大量农副产品换取数十辆配备炮弹的日军武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与苏联士兵以烈酒、猎物等物品交换装备的桥段,正折射出当时解放军为求武器所付出的努力。
诚然,这些“洋落”在稳固东北根据地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若论起解放军整体的发展规模,这些收获远远不够。正如郭永学所言,东北解放军的装备依靠的是“求援与自立”,尤其是自力更生的精神。苏军拆毁了大量东北工厂,只留下满地废墟,但自一九四五年起,解放军在接收“洋落”的同时,迅速开展军事工业的重建。短短数年间,军工产能奇迹般增长:一九四五年时,东北各军火库仅存三十余万发子弹;而到一九四七年,便能年产五百余门火炮;到一九四八年,更是发展到年产炮弹一百七十余万发、大炮逾千门,军工人员总数超过二十万人。这一切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说,工厂里的劳动者与前线的将士一样,都是胜利的重要缔造者。
除了缴获与交换,解放军还必须面对另一个棘手问题——战败后的“日匪”。这些不甘投降的前关东军士兵,携带武器转而沦为土匪,并与国民党势力勾连,对解放军形成巨大威胁。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通化的藤田实彦。他原是日军第125师师长,战败后集结大批旧部,于一九四六年二月三日发动“通化暴乱”,妄图歼灭当地的东北民主同盟。叛乱初期,国民党特工甚至扬言与三千余名关东军残部结盟,试图一举歼灭解放军。然而,通化守军多为久经抗战磨砺的老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匪”毫不退缩。经过一夜激战,三千余敌人被歼灭,尸体被抛入浑河冰窟。藤田实彦本人也最终被俘,昔日不可一世的军人,只能低头鞠躬谢罪。
由此可见,“洋落”虽为东北解放军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真正支撑起解放战争胜利的,是自力更生的军工建设和人民的顽强斗志。从“捡洋落”到自主制造,从击退“日匪”到重建工厂,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展现出的独立自强,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最生动写照。
发布于:天津市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